台北市病媒防治商業同業公會
病媒介紹 > 害蟲介紹 > 驚見臭蟲(王正雄老師)
驚見臭蟲(王正雄老師) 驚見臭蟲(王正雄老師)
類別:害蟲介紹
習性:

                驚見臭蟲            王正雄
一、前言
    今(98)年六月,台北市有數家知名國際觀光大飯店,發生投宿房客被蟲叮咬,拒付房租事件,驚動旅館業界。受害旅客兩手臂上有多個紅腫的丘疹及結節,病灶中央有暗紅色的小點,有些病灶排列成三角形或是ㄧ直線,合併有抓痕。其後,業者檢視客房床墊、床單,發現血跡及蟲糞,疑為臭蟲入侵。惟臭蟲晝伏夜出,白天不易找到臭蟲蹤跡。是夜果然在床墊隙縫找到數隻出來覓食之小蟲,經鑑定為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之成蟲及若蟲。在美國2006年3月亦曾有一對夫婦進住飯店遭臭蟲叮咬,告飯店索賠千萬之報導。
臺灣過去在旅館、軍隊、醫院、監獄、學生宿舍、小學生椅子甚至於萬華火車站、臺鐵火車代用客車之座椅等均曾發生臭蟲猖獗為患。但經濟發展,社會進化,環境改善之後,臭蟲已絕跡二三十年了。另臺灣過去流行之臭蟲,主要為熱帶臭蟲(Cimex hemipterus),而此次國際觀光旅館臭蟲叮咬拒付房租事件,所檢視出來的臭蟲為溫帶臭蟲。因此,推斷此臭蟲可能為溫寒帶國家旅客隨身行李攜帶而來。
臭蟲通常在黎明前數小時吸血,每次吸血約需要~5~10分鐘。白天時臭蟲會找掩蔽處躲藏起來,慢慢消化所吸食的血液,所以不太活動。臭蟲通常藏身在牆壁、地板的裂痕或裂縫中,也可能藏在床墊下或是老舊家具中,很難找到它的蹤跡。處理時,以殺蟲粉劑為佳,且需連續處理多次,才能根絕。
二、臭蟲捲土為患
 最近美國許多城鎮盛傳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大肆流行,此一小蟲子遍布各旅館、醫院、學生宿舍。
    Krause 和Sciscione(2009)在美國稱,臭蟲經由學童的書包、學生衣服或其他個人用品之攜帶傳佈,正在各級學校大肆流行;如果學生到學校保健室擦藥,護士小姐必須辨識是被臭蟲叮咬,或是被跳蚤、蜘蛛或疥螨叮咬,結果泰半是被臭蟲叮咬。
    在過去被臭蟲叮咬是落後社會的表徵,但三四十年後的今天,被臭蟲叮咬卻成為文明社會的產物。據Anderson和 Leffler(2008)稱,在美國除了三個州以外,溫帶臭蟲感染已成為民眾抱怨主要的課題;而在亞洲、澳洲、歐洲及加拿大等已開發地區,被臭蟲叮咬案例,亦時有所聞。
    據Moore和Miller(2009)稱臭蟲在美國消聲匿跡已四十多年了,但最近又見流行。市面販售之殺蟲劑除了除蟲菊精(pyrethroide)外,多已不標示臭蟲防治藥效了;其他非除蟲菊精類殺蟲劑,如果標示防治臭蟲,亦多未進行藥效試驗評估。彼等將野外捕獲之臭蟲進行除蟲菊精之藥效試驗,發現有抗藥性,防治率僅39.8 %。
亞特蘭大有一位研究生Benton於某天晚上,從夢中醒來,他的床單爬滿了小蟲子,這種情形己經好幾個月了,以致於他無法安眠睡覺。
 對於家裡有臭蟲,剛開始,Benton羞於啟齒,總感覺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很髒亂的公寓,以及不良的週圍環境。
 美國沒有臭蟲己經很長的一段時間了,但現在臭蟲又回來了。美國昆蟲學家及害蟲防治專業者,亦報告整個國家不知何故,最近臭蟲為害的案例戲劇性的增加,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喬治亞大學昆蟲學副教授Bucher(2006)稱:美國臭蟲捲土回來,沒有什麼好隱瞞的,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臭蟲感染極其普遍,其後經由衛生改善,以及1940年代至1950年代撒布DDT,實際上臭蟲己根除了(eradicated)。
 但在過去四年,美國臭蟲為害的案例,有明顯的增加,從紐約到夏威夷,尤其是在旅館、醫院以及學生宿舍-這些場所居住者流動性大,住宿者頻頻更換,容易帶來臭蟲。
 根據美國國家害蟲管理學會統計,全國害蟲防治業者公司,發現四年來臭蟲的案例增加五倍以上。
 例如亞特蘭大害蟲防治業者Terminix Briscoe發言人Watt(2006)稱,2004年尚無臭蟲為害案例,去(2005)年亦僅3~4案例,但今年前半年,即有23個臭蟲新案例。
 昆蟲專家學者迄今無法確知,何以近年臭蟲會明顯的增加。可能歸咎於國際旅運及遷徏的頻繁。
 臭蟲這一小蟲子常拴住旅客行李的稜脊線而被攜帶到處散播,這或許可以解釋何以像亞特蘭大、紐約這些城市臭蟲密度高度提增的原因。
 另一個造成臭蟲大發生的原因,為許多害蟲防治公司噴藥不當,當他們處理臭蟲感染案例時,大規模的噴灑藥劑,以致於臭蟲荒亂的往四周房舍逃竄,雖然他們所用的多是低毒性的殺蟲劑。
 肯得基大學都市昆蟲學教授Potter(2006)稱,綜合上述因素沒有人能真正解釋,何以近年臭蟲會快速的增加。
 專家學者們都建議,對於臭蟲的再猖行,大家都需要再教育。
 在夏威夷,旅遊業為該州之主要工業,州立法局通過一項法案以防止感染病蟲害、妨礙旅館聲譽及干擾旅客之旅遊,其中即包括臭蟲之傳播;紐約市亦有同樣之法條規章。
前述亞特蘭大學生Benton是一位31歲的研究生,為了他和他未婚妻的臥室、傢俱感染臭蟲,花了七個月的時間與臭蟲奮戰。最後他們放棄在紐約的公寓,搬回他們田納西州的故鄉,Benton說:紐約到處都有臭蟲,使他們無法安眠,最後被臭蟲趕出紐約市。
另據Ter和Prose(2005)之報告,英國隨美國之後,亦戲劇性的發生臭蟲叮咬案例增加。
加拿大亦復如是,Hwang等(2005)稱,臭蟲為工業化社會罕見之害蟲,但加拿大多倫多流浪漢庇護所(homeless shelter),最近則發現臭蟲復發。根據多倫多衛生當局資料,2003年有46個臭蟲訴苦案例,公寓佔63%,庇護所15%,住家11%;多倫多34家PCO處理臭蟲847案例,住家佔70%,公寓18%,庇護所8%。臭蟲感染會造成健康為害,以及影響一般人的生活品質。
Leverkus等(2006)稱在中歐被臭蟲叮咬為極稀罕的事,但仍有不少案例發生於老舊的木造房屋,以及長程旅遊之遷移者。
此外,Gbakima等(2002)則報告在獅子山王國首都自由城調查遊民收容營238個房間,其中233間(98%)發現臭蟲,196(84%)間發現成蟲,145(62%)間發現卵叢;臭蟲出沒時間夜間佔64.6%,白天佔35.4%,以夜間出現為主要吸血時間。種類以溫帶臭蟲佔56.1%,熱帶臭蟲(Cimex hemipterus)為次(43.9%)。
三、臭蟲的危害
臭蟲為一聲名狼狽,數百年來惡名昭彰之害蟲。被臭蟲叮咬有些人很敏感,紅腫痛癢難忍,但有些人則毫無感覺。
臭蟲叮咬時會注入抗凝血劑,及玻尿酸酵素、蛋白酶、激肽等物質,依免疫反應的不同,可能產生紅腫、膨疹、蕁麻疹樣丘疹或是水疱。第一次被叮咬的患者可出現出血性的小斑,嚴重者可導致全身性過敏反應。臨床病灶最常出現在臉部、頸部、手及手臂等暴露部位。病灶中央通常有出血性小點。病灶通常會有三個包排成一直線或是三角形的現象,在皮膚科文獻上被稱為「早餐」、「中餐」、「晚餐」,這是因為臭蟲一天只叮咬ㄧ次,但是ㄧ次需要咬三個包才吃得飽所造成的。
臭蟲為褐色、上下匾平的小蟲子,專享溫血動物及人類的血液,人畜被叮咬後還會痛癢難忍,留下一個腫疱或傷痕。臭蟲因有臭腺,所到之處長留下一股臭味。臭蟲不同於蚊子,臭蟲至今知道它不會傳播血液傳染病(blood borne disease)。它們體壁極其堅靭,不易被消滅。昆蟲專家稱,臭蟲並非環境不衛生的指標。
有許多人懷疑臭蟲會傳播B型肝炎。Mayans等(1994)在非洲甘比亞進行B型肝炎與臭蟲的傳播研究兩年,經以殺蟲劑噴灑處理臭蟲,臭蟲的密度大幅降低,但B型肝炎的感染並未因此獲得控制,B型肝炎的傳播媒介不明。
    另據Silverman等(2001)之報告,彼以B型肝炎病毒血餐餵飼臭蟲六週,不曾檢測出臭蟲攜帶或感染B型肝炎病毒。
    Abou等(1991)以臭蟲萃取物測試54位枝氣管哮喘症病人,其中37.1%對臭蟲第一抗原呈陽性反應,而對臭蟲第二抗原陽性反應率50.1%,彼等結論稱枝氣管哮喘病患者與臭蟲腹部的萃取物抗原呈正相關,亦即臭蟲可能為枝氣管哮喘病之過敏源。
   臭蟲不傳播疾病,但被叮咬時,由臭蟲口器將唾液注入皮膚,在叮咬時,多無感覺,其後因過敏、發炎、紅腫、痛癢難忍。被叮咬處形成一小型、堅硬、腫大白色傷痕。
   Cleary和Buchanan(2004)稱臭蟲之感染在美國各社會經濟群(Socioeconomic group)的人群中有升高的趨勢,臭蟲叮咬主要會搔癢,且在暴露皮膚的中心點,會起風疹,令人從惡夢中驚醒。臭蟲為患的診斷,可以在床單上或床蓆上找到臭蟲排便之污跡或血點,甚至於有時可以找到禍首蟲體。臭蟲的防治主要靠清潔衛生,並以殺蟲劑針對臭蟲隱身之隙縫灌注,以防復發。
   Leverkus等(2006)稱臭蟲叮咬臨床上的症狀視個體而異,且與以前是否曾被叮咬免疫反應等有關,而寄主的免疫反應又與臭蟲唾液的抗原蛋白質或寄主的特殊抗體有關。有一位患者被臭蟲叮咬,形成嚴重的大水泡過敏現象(bullous allergic),經追蹤發現一年前亦曾被叮咬。
    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上報告說(2009年4月),過去有研究稱臭蟲通過吸人血會傳播疾病,但實際情況是,被臭蟲叮咬后,人們大多感到搔痒,而不會感染上疾病。
  報告稱,研究人員分析對比了過去50年裡有關臭蟲的53項研究,但並沒有發現有人被臭蟲叮咬后而生病的証據。報告說,雖然有些人被臭蟲叮咬后會出現一些反應,但這些反應持續的時間非常短。
  研究人員杰羅姆•戈達德說,被臭蟲叮咬后,隻有約一半的人會出現類似蚊子叮咬過的搔痒和皮膚過敏症狀,極少數人會出現過敏性休克。他說,臭蟲讓人生厭,但不會傳播瘧疾等疾病,對人們健康的危害很小。
  報告同時指出,在美國、加拿大和奧地利等多個國家,臭蟲有泛濫成災的趨勢,被臭蟲叮咬的人數與日俱增。但臭蟲泛濫與環境干淨與否關系不大,即便在五星級酒店,也會出現臭蟲。臭蟲大都藏在人們的衣服、行李和生活用品裡,然后隨著這些東西到處活動。
四、臭蟲的生態習性
臭蟲舊稱床蝨或壁蝨,屬半翅目(Hemiptera)臭蟲科(Cimicidae)。
 與人類具有密切關係的臭蟲,只有兩種,即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及熱帶臭蟲(C. hemipterus)。熱帶臭蟲有如其名,一般只適合生存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過去亦曾被熱帶臭蟲猖獗為患。溫帶臭蟲具有較高之適應性,廣佈於世界各地。
臭蟲成蟲卵圓型無翅,體長約0.5公分肉眼可辨識,體色紅鏽色或紅褐色,未進食前,上下扁平易於棲息於隙裂縫內,但飽血後身體膨脹,豐滿圓胖呈紅色,觸角四節、複眼明顯,具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臭蟲之背腹上下扁平,以適合於縫隙內爬行之生活方式。
臭蟲夜行性(noctarnal insect),白天都躲在隙縫、裂縫裡,待夜晚人們睡覺時再出來叮人吸血,一般多在黎明時分吸血。但極度飢或陰暗的情況下,白天亦會吸血取食,剛開始吸血時,常無感覺,其後則由於臭蟲唾液注入,引起過敏奇癢難忍、腫脹結成硬塊白色痕跡、燒痛、發炎並形成傷痕,敏感的人持續一週或更久,迄未有傳播疾病之報告,臭蟲每數日或一週吸血一次,每次吸血3~5分鐘,平常可以耐飢4~12個月,低溫下較長壽。
 卵單粒產出,每次產1~9粒卵。雌蟲一生產卵200~500粒,卵粘附於其棲息地附近之隙裂縫內,約7天孵化,若蟲期有五齡,每齡期4~12天,各需吸血一次。
 臭蟲之各期若蟲及雌雄成蟲皆於夜間吸血。臭蟲若蟲較容易被殺死,成蟲則可以不取食,耐飢一段長時間。
 臭蟲一次吸血量,約為期體重的2.5~6倍,因此其腹部特別膨脹。吸血後不久,臭蟲即開始排泄食物中過多的水分,而在器物上留下糞滴,使傢俱或牆壁染有黑褐色污斑。
 臭蟲白天群聚在臥室牆壁及傢俱之隙縫、裂縫內,但大多數隱藏於床架或床墊,或木條板椅、藤椅之隙縫內。
   臭蟲在白天甚少爬出來為患,多在夜間或人體靜止狀態下出來吸血。因此,即使被叮咬,亦甚少看到蟲體。一個房間是否被臭蟲入侵,往往從被單或枕頭、枕頭套留下之斑斑血跡研判。
 臭蟲可爬行於粗糙之表面,喜好群居,且常緊鄰於可供其吸血之寄主食物源。臭蟲能自一間臥房爬行至隔房,尤其是構造簡陋的房子。
 臭蟲並不長時間的停在寄主身上。但如將外套或帽掛在有臭蟲之牆上或床上,則臭蟲偶而會爬到這些衣物上,而被攜帶至他地。
 旅館或其他供人臨時住宿的地方,最容易感染臭蟲。因為此等地方經常住宿著一些過路旅客,可能在他們的行李內攜帶有臭蟲。
   除了人類以外,蝙蝠、鳥類、老鼠亦常為臭蟲之吸血對象;臭蟲亦可能由其攜帶而傳播。
五、臭蟲的防治
臭蟲個體甚小,多出沒於黑暗、獨立而引敝處,且多隱身於傢俱之隙縫、裂縫裡,所以一旦被臭蟲侵入,要徹底清除,頗不容易。必須不斷的檢查,不斷的處理,針對臭蟲隱身藏匿的隙裂縫一再的處理。臭蟲個體甚小,檢查時要用放大鏡,有時看不到臭蟲蟲體,可以由糞便辨識。
臭蟲防治之第一步,要先調查臭蟲到底躲藏何處,針對臭蟲棲息處所檢查:
(1) 床墊之簇飾、皺摺、縫合處或鈕扣處;二手床墊容易有臭蟲
(2) 木頭地板之隙裂縫
(3) 地毯下,尤其是與牆壁接合處
(4) 電器開關、插座內之空牆
(5) 門、窗上的飾物
(6) 鬆洛的壁紙下、鏡框、圖畫下,所有牆上吊掛的東西
(7) 床架、床罩、草蓆或被單、枕套之開口處
(8) 臥塌、長椅、沙發
(9) 旅客行李箱
(10) 室內所有的傢俱、櫥櫃、抽屜底或側面縫隙
臭蟲常被發現於人們休息或睡覺處木頭、竹子、藤等傢俱的隙縫、裂縫裡,例如床舖、床架、座椅、櫥櫃的後面及下面、地毯下、地毯與牆壁接縫處、窗簾的皺摺處,有臭蟲侵犯房間,吊掛的衣物上多可發現臭蟲,在害蟲綜合管理 (IPM)過程中,可於現勘時以真空吸塵器針對隙裂縫臭蟲隱身處調查。
臭蟲亦常發現於電器插座、開關盒面板下、門窗的方格內、壁紙下。一段時間之後,其棲息處常累積了許多皮蛻、糞便、卵殼;由於臭蟲臭腺之分泌,此處常有異臭。
以殺蟲劑噴灑處理臭蟲,有別於其他害蟲的防治。熱煙霧噴灑只能殺死暴露的臭蟲,對隱身隙、裂縫內的蟲子其防治效果有限,可併用昆蟲生長調節劑,例如Hyolroprene。殺蟲劑劑型建議以粉劑為佳,且須連續處理多次才能根絕。處理時以專業的粉劑噴撒器針對臭蟲隱身棲息出沒的隙縫、裂縫灌注處理。然後以塑膠布覆蓋,可驅出臭蟲。
Myamba等(2002)在非洲Tanzania鄉村,以除蟲菊精處理床單,結果臭蟲消聲匿跡。但六年後,臭蟲再現身;經以test-kit測試,發現臭蟲對permethrin, α-cypermethrin產生抗藥性。經再深入調查,發現產生抗藥性臭蟲的村莊,其床單除蟲菊精處理不夠徹底,如果所有床單都經徹底處理,臭蟲經14年不見復發。
過去由於蟑螂、螞蟻防治,針對隙裂縫灌注殺蟲劑,間接的亦使得隱身其內的臭蟲,逐漸消聲匿跡。但是近些年來,由於蟑螂、螞蟻改用毒餌防治,臭蟲感染又漸增加,尤其是環境衛生欠佳,有鳥類或動物窩巢附近的房間,易受臭蟲之侵擾。此外,近年來交通便利、旅遊頻繁,臭蟲亦會搭著過往行李、衣物、睡床、傢俱散布開來。連飛機、船艦、火車、公共汽車都會被侵入。
除了殺蟲劑防治以外,亦可採用真空吸除、高溫蒸氣灌注、高溫沸水灌注或黏膠板黏捕等物理防治法。但黏膠板黏捕多用於調查,防治效果不佳。吸塵器為臭蟲防治非常好的工具,除可以吸除臭蟲外,更可以清除臭蟲的卵。
六、參考文獻
1. Abou Gamra EM, el Shayed Fa, Morsy TA, Hussein HM, Shehata 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imex lectularius antigen and bronchial asthma in Egypt. J Egypt Soc Parasitol. 1991 Dec;21(3):735-46.
2. Mayans MV, Hall AJ, Inskip HM, Lindsay SW, Chotard J, Mendy M, Whittle HC. Do Bedbugs transmit hepatitis B? Lancet. 1994 Mar 26;343(8900):761-3.
3. Silverman AL, Qu LH, Blow J, Zitron IM, Gordon SC, Walker ED. Assess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and hepatitis C virus RNA in the common bedbug (Cimex lectularius L.) and kissing bug (Rodnius prolixus). Am J Gastroenterol. 2001 Jul;96(7):2194-8.
4. Hwang SW, Svoboda TJ, De Jong IJ, Kabasele KJ, Gogosis E. Bed bug infestation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Emerg Infect Dis. 2005 Apr;11(4):533-8.
5. Ter Poorten MC, Prose NS. The return of the common bedbug. Pediatr Dermatol. 2005 May-Jun;22(3):183-7.
6. Gbakima AA, Terry BC, Kortequee S, Dukuley I, Sahr F. High prevalence of bedbugs Cimex hemipterus and Cimex lectularis in camps for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in Freetown, Sierra Leone: a pilot Humanitarian investigation. West Afr J Med. 2002 Oct-Dec;21(4):268-71.
7. Cleary CJ, Buchanan D.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dbugs: and emerging U.S. Infestation. Nurse Pract. 2004 Jun;29(6):46-8.
8. Leverkus M, Jochim RC, Schad S, Brocker EB, Andersen JF, Valenzuela JG, Trautmann A. Bullous allergic hypersensitivity to bed bug bites mediated by lGE against salivary nitrophorin. J Invest Dermatol. 2006 Jan;126(1):91-6.
9. Myamba J, Maxwell CA, Asidi A, Curtis CF. Pyrethroid resistance in tropical bedbugs, Cimex hemipteru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treated bednets. Med Vet Entomol. 2002 Dec;16(4):448-51.
10. Krause Parello CA, Sciscione P. Bedbugs: an equal opportunist and cosmopolitan. J Sch Nurs. 25(2):126-32. Epub 2009.
11. Moore DJ, Miller DM. Field evaluations of insecticide treatment regimens for control of the common bedbug,Cimex lectularius. Pest Manag Sci. 65(3):332-8. 2009.
12. Anderson AL, Leffler K.Bedbug infestations in the news: a picture of 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e United State. J Environ Health. 70(9):24-7, 52-3. 2008.

台北市病媒防治商業同業公會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正路598號2樓/電話:02-2810-2200/信箱:tpca.pco@gmail.com
建議使用IE6.0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1024x768可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本網頁由蘭陽資訊網設計維護